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老人健康 >

老人健康行为心理调查,老人健康行为心理调查问卷

2022-01-18 作者 :生物360 围观 : 0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人健康行为心理调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老人健康行为心理调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包括哪些方面,有什么特点?

谢邀!

老人健康行为心理调查,老人健康行为心理调查问卷

我37年的。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包括哪⋯⋯

我认为这题是适🈴️自己回答了。自从我先生离开至今十年了!我一直喜欢独居生活,孩子们也非常尊重我的选择!平时他她们会耒玩,探望一下!自己䏻自理是个前提!我认为主要老人该去除依赖思想!尽量自己找点快乐的生活细节充入,提高精神品质!有自己的爱好!让自己快乐是一个人的智慧!如:现在有头条,平台上有许多值🉐️去拥有的机会……。随自己喜好的选择……。这样心里就会越来越多的投入!不会感到孤独,空虛!有自己的天地,空间。当然有时感到身体突然什么地方不舒服时,也可及时和孩子们沟通,联系!挺好的👌![玫瑰][玫瑰][玫瑰]


答:听智慧老人的阐述👇

1、老人家的心理需求越少越健康。

2、智慧老人只有一个心理需求—— 延长全自理能力!

3、在健康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4、靠山,要倒;靠水,会流;靠人,要走;靠儿女,会烦……

5、期望值越高,失望越大。

6、人生铭刻—— 懂知趣、要争气、有志气、树骨气、靠自己!

老人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健康及安宁舒适环境

老年人因岁数的增长,身体各种机能逐渐下降,吸收能力也减弱,或多或少健康出现一些疾病,这就需要一个舒适安宁离就诊医院较近的住房环境,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这样可以满足老人就医方便,身心健康。

二、被尊重及话语权

每个老人都是从婴儿—少年—青年—中年一步步地走过来的,这一路走来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人生的宝贵经历。他们沉着稳重、阅历丰富、处世有方。可是现在的年轻人缺少了耐心,往往厌烦老人们的经验之谈,认为老人们的经验已经过时,赶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也没有评判和提出建议的必然,被冷落、忽视。这使老年人很是无奈。

三、价值及认同感

人生存的本能就是要体现价值与认同感,即使是七老八十的老年人,他们也在生活中努力的证明着自己的价值,力求儿女们的认同。例如,老年人收废品、走街串巷磨刀、田间地头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家抢着刷锅洗碗、干些手工活等等,他们在换取微薄的收入中获得了价值,在力所能及的家务、手工活中获得了子女对自己的认同感,从这些活动中他们有了成就感,生活也有了意义。

三、陪伴及依赖感

老年人在生活里的衣食住行需求量减少,孤独感悠然而生,渴望亲朋好友的关心,子女的问候陪伴,但又不希望自己的存在打扰了儿女们的幸福生活,大部分选择两地独居,却时时盼望有儿孙相聚,对子女有十分强烈的依赖感,他们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惦记和思念中度过的。

四、求偶需求

失去伴侣的老年人了,虽然身边有儿女子孙的照顾,他们毕竟是年轻人,可以照顾老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起居生活,却温暖消除不了老人孤独、寂寞心灵,甚至一些老人郁郁寡欢,神情颓废。如果能够找一个适合的伴侣,是每个单身老人的心愿和期盼。

愿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力求尊重、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健康快乐度过一个美好的余生,他们的健康长寿就是我们晚辈的福分。

老汉今年67岁了,谈谈个人想法:

1.老了要个伴。原配在更好,知根知底,矛盾少。丧偶的再找一个,难讲有多成功,矛盾多,老年人精力有限。最好是搭伙过日子,一起慢慢地走向终点。

2.有社交活动。儿时的玩伴,多年的同学,几十年的同事,与他们交往心里愉快,不要拒绝。

3.有一个爱好。退休后日子难过,有一个爱好就不一样了,整天迷在里面,心里有寄托,时间过得快,心身疾病少。

4.社会的关心。中国有近2亿老年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户,还有失独老人,他们孤独寂寞,需要社会各界关心他们,老年人心里才暖和。

谢谢题主提出这个的问题。我来分析总结并回答您的问题。

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总量增加,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问题越来越引发人们关注。

老年人心理需求大致有8个方面

奉献需求

  • 老年人离退休后,由于离开了几十年熟悉的环境和朝夕相处的同事,在心理上失去平衡,长长产生失落感。
  • 特别是身体较好、有一定工作能力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还能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如果这种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无用感和被遗弃感,从而影响心身健康。

依存需求

  • 老年人在物质需求方面虽然没有过好的奢望,但是在心里方面,比以往更依赖老伴的体贴,子女的关怀和亲友的慰籍,特别需要和他们保持思想上的沟通个感情上的支持。
  • 否则就会感到忧伤、孤独、寂寞、焦虑、烦恼,顿不顿怨天怨地,牢骚满腹。

健康需求

谁都希望身心健康,老年人更是如此。他们更怕病怕灾,希望能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健康长寿。一旦有哪儿不舒服,马上担惊受怕,唯恐大病缠身。

亲情需求

  • 老年人,人际交往减少,和家人的团聚就成了他们主要的精神寄托。因此非常害怕家人嫌弃和无人关心照顾,更怕争吵打斗,希望有安逸舒适、亲切欢乐的生活环境。

尊重需求

  • 老人过去为社会发展、国家的昌盛和家庭的兴旺,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辛磨难。现在就希望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和家人更多的尊敬,遇到逢年过节或者生病住院这种愿望更是迫切。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沮丧、苦恼和失望。
  • 特别是从领导岗位下来的老年人,从官到民,从有权到无权,在心理上本来就有失落感,如果再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冷落,得不到尊重和慰籍,就会情绪消沉,极易导致心身疾病。

情趣需求

  • 有很多的老年人,为了使生活更充实,他们的追求就更富有情趣,老愿意沉浸在轻松快乐的生活中,去种花,养鸟,书法,绘画,打球,钓鱼,跳舞等。一旦不能满足也会产生失落沮丧。

求偶遇求

  • 有些老年人丧偶后,还希望再找一个伴侣,以便解决说说话,聊聊天,互相照顾,互相陪伴,欢度晚年。
  • 一旦孩子们不同意,或者没有合适的人选,就产生暴躁,抑郁,不想活着等心理问题。

安宁需求

  • 到了老年后期,各种疾病常常伴随,往往生活不能自理,生活照护和与疾病战斗成为他们的两个主要问题。
  • 在家里老伴和儿女往往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或用保姆,或送养老院,或住医院成为常态。这时候很多老人期盼能有尊严地安宁离开。

总之,老年人从退休以后,逐渐从能自理到不能自理,从无疾病到有疾病,最后离开。

整个过程随着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变化心理需求会发生很大变化。

社会和家人一定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注,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幸福的度过他们的晚年生活。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祝天下老年人都有幸福的晚年!

【我是重拾过往医路陪你,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我会第一时间回复并关注您】#我要上头条#

历史上有哪些巧合事件的发生让你惊掉下巴?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事情在当时看似稀松平常,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当我们站在现在,回顾总结历史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令人不可思议巧合的事情。今天,我就说说发生在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身上的一些巧合事情。

【一】9月9日之谜 。毛主席1927年9月9日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1949年1月30日北平和平解放,但是1949年9月9日毛主席才进入北京。而毛主席去世的日子是1976年9月9日。毛主席起家发迹、进入北京、离世都是在9月9日这一天。

【二】8341之谜。 8341部队是中央警卫团对外番号,他是中共中央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身边的一支特殊部队。8341是部队这个代号是总参谋部下达的,而且代号用过一个时期是要更换的,他的正式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共中央警卫团。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毛主席他老人家活83岁(1893至1976年),当领袖41年(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主席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至1976年),而将两个数据放到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正好是中央警卫团的番号“8341”。

【三】二十八之谜。毛主席青年时期自己起的笔名叫“廿八画生”,而“毛泽东”三个字繁体字的笔画数正好28画,毛主席一生与“28”特别有缘,毛主席28岁与杨开慧结婚,2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当年的中共一大13名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从此开始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展。28年后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新中国建立到1976年毛主席去世,正好也跨过了28个年头。在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人健康行为心理调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人健康行为心理调查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