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8 作者 :生物360 围观 : 0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社区老人健康指标分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社区老人健康指标分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很多负责体检的医务人员都曾遇到到过这样的情况:患者拿着体检报告过来咨询,一脸茫然地指着体检单上的“BMI”问:这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跟哪些疾病有关系?此时,医务人员一般都会告诉患者:BMI又叫体重指数,是用来判断人的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数值,简单来说,按我国目前的标准,就是这个值大于24为超重,大于28为肥胖。一旦这个值超过24,患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和高血脂等疾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和)分布异常,通常伴有体重增加。而体重是否超重关键在于体重指数(BMI)高不高。BMI又称为体重指数或体质指数,主要用来判断患者是否肥胖。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体重指数(BMI)= 体重(kg)/身高2(m2):中国人BMI<18.5为体重过低,BMI 18.5~23.9为体重正常,BMI 24~27.9为超重,BMI ≥28为肥胖。比如说,某男性患者,身高180cm,体重90kg,其BMI=体重(kg)÷身高2(m2)=90÷(1.8)2=90÷3.24=27.77 。
据头条健康联合爱康国宾发布的《2018中国公务员健康绿皮书》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已居中国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高达43%,远高于肿瘤的26%。而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正是:“四高”(即高BMI、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对男性公务员威胁最大的的健康问题前三名分别是体重指数(BMI)高(64.4%)、颈椎异常(54.1%)、脂肪肝(46.9%)。因此,预防和控制肥胖,降低BMI,已经迫在眉睫。
BMI是体重指数的缩写,是一个反应患者体重和身高关系的指标,每年体检报告中就有BMI,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解读一下!
一、什么是BMI?
BMI是国际上通用的反应我们肥胖程度和反应我们身体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称为是体重指数,简称为BMI!BMI指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体重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得出的数字。因为BMI的中立和可靠性,无论是医学研究,还是日常体检中都成为大家喜欢选用的一个客观指标。
二、正常的BMI的标准是什么?
成人的BMI数值比较固定,一般认为低于18.5的BMI的人群体重过低,而正常的BMI的范围是18.5-23.9,但认为24-27的患者已经超重,而BMI在28-32之间的认为已经属于肥胖了!非常肥胖的患者BMI指数是超过32的所有人群!各国还有各自的标准,但都大同小异!
三、BMI数值有什么意义?
对于数值过低的人群,认为体重过低,需要查找患者体重过低的原因,进行对症处理。但对于BMI数值过高的患者,多数认为可以诱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甚至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的概率。所以体重指数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们身体的健康程度,体重指数超标或者不达标,都提示我们发生疾病的相关风险大大升高,所以想办法使得体重指数水平处于正常范围之内,才能使得我们的身体处于健康状态。
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专科医生为你解答,谢谢邀请
BMI(Body Mass Index)是体重指数,它的计算方法是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得出的结果就是BMI,它是评估肥胖症的一个重要指标。
肥胖症的评估,包括测量身体肥胖程度、体脂总量和脂肪分布。其中后者对预测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更为准确。2003年,《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以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男性腰围≥85厘米,和女性腰围≥80厘米为腹型肥胖。2010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分会建议代谢综合征中肥胖的标准定义为BMI≥25。
应注意肥胖症并非单纯的体重增加。如果体重增加是肌肉发达,则不应认为肥胖,反之,某些个体虽然体重在正常范围,但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有易患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的倾向,因此应全面衡量。用CT或MRI扫描腹部来计算内脏脂肪面积,以腹部脂肪面积大于等于100cm2作为判断体内脂肪增多的切点。
一般认为,肥胖患者非常易于出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等,综合情况来看就是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较高。一般建议减重,如果肥胖患者体重减轻5-10%就能明显改善各种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并发症。
关注了解更多。
养老金可不止双轨,目前来看,分五轨。即军人,公职,企业,城镇居民和农民。
所谓轨,即不同性质单位之间,根据入职要求,交费水平(含视同交费),贡献大小制定的养老金政策。
我国地大人多,行业,单位之间,收入差距千差万别,所以有必要对退休养老金分成多轨。
同一所大学,同届三位研究生毕业,一位到深圳加入华为公司,年薪80万元,一位参军到西部边防保家卫囯,年收入20多万,一位考入中部某省级公务员,年收入10多万元。
他们三人在职收入差距较大,无法并轨,退休后也只能按自己的职业特征领取各自的养老金,同样难以并轨。
今后,普通职业者,养老金水平都不会太高,想要年老后生活保障更好,在职时应再交一份年金(企业或职业年金),还可以买一些商业养老保险,补充自己的养老金水平。
财智成功说过,财富的获得在于资源变现的能力,简单一句话可以解释很多层面的问题。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鸡也好,犬也好,因为跟得道的人亲近,自然就能跟着一起升天。
双轨制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历史因素,是时代变革过程中,资源分配轻轻的向分配资源的团队倾斜了一下,在起点上一部分人就高出了近一半。在接下来的二十余年时间里,随着养老金按比例上涨,一点点放大这种差距,终于到了闭着眼都能看见的地步。
到了今天,养老金的差别上已经形成多轨。
有人月入8000甚至上万,有人一个月两三千元,有人一个月100元左右,也有人一分钱没有。
虽然从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终于开始单位和个人缴费了,看起来双轨制终结了。但是实际上,并没有。
职业年金、企业年金作为养老的重要补充,大多数人依然难以享受到,成了高养老金群体的新福利,进一步巩固了养老金差距。
任何改革,都是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
社会财富只有那么多,让少数人先富,还是让多数人先富,这个问题并不难选择。不考虑效果,只从难易程度来讲,少数人先富起码容易很多。
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增速常年跑赢GDP增速,可以支配的资金多了,如果用于教育、医疗、养老,多几百亿少几百亿,其实看不出明显差别。当手上资金充足,体系内工资福利的增长必然被提上日程。这一点跟金融体系的高收入本质上是一个道理,因为盈利多了,员工收入自然水涨船高。
双轨制的目的也好,结果也好,形成了养老金的巨大差距,也成为老年人贫富差距的根源,甚至成为城乡居民寿命差距的根本原因。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涨工资容易,降工资很难,即便要过苦日子,工资福利也很难降下来。旧的双轨制已经消失,新的双规乃至多轨依然会长期共存。
养老金双轨制,是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而它能够存在二十多年,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利益!
养老金双轨制,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的存在,让养老保险的公平性饱受质疑。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早期建立时,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退休的制度是一样的,退休后领取的都是工资一定比例的退休费。
但是,随着国家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1993年,国家明确要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但是这次改革针对的却只是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并没有纳入改革范围,从此拉开了“双轨制”的序幕。
而双轨制,也造成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对于学历、职称、职务、技能、贡献等条件都不相上下的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人员养老金会明显高于企业退休人员,而这也是双轨制迟迟无法并轨的一个主要原因。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1998-2010年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平均替代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却从70%左右一直在下降。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与企业养老金替代率的差距比例,1998年还是1:1.26,而到2010年就拉大到了1:1.91。
而在这期间,其实我国部分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也有尝试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实行与企业一样的制度。
2008,国务院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开展试点。
但是五省市的试点改革触动了广大事业单位人员的利益,甚至出现一些事业单位人员纷纷打报告申请提前退休的事件。
同时因为改革不涉及公务员,受到社会各方的强烈质疑,最终改革不了了之,基本没有什么结果。
而在2015年1月,国家终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下定决心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进行改革。
从2014年10月1日起,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与企业一样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也需要缴纳社保了,而这也意味着我国“双轨制”的终结。
不过,虽然目前在制度上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已经并轨了,但是在退休后的收入上,两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了保障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不会下降,减少养老保险的改革压力,国家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强制推行了职业年金。
而企业单位的企业年金属于自愿性质的政策,大部分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根本不会考虑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账户。
所以双轨制结束后,即便养老金一样,因为年金的因素,在退休后的收入方面,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会比企业单位更高一些!
我是职场问答达人流雷电,用简单的回答让您了解机关单位和国企的各种知识!
欢迎关注我,如果有不同意见,请下方评论留言探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社区老人健康指标分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社区老人健康指标分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