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8 作者 :生物360 围观 : 0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自然杂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大自然杂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是全世界吗?那主要是science,nature,cell;若从国内看就太多了,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物理学报;化学学报;数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
《自然》杂志是一份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国际综合性科学周刊。
被引用次数和影响因子
在为数众多的综合性科学期刊中,《自然》杂志被引用的次数名列世界第一。根据2010年期刊引用报告(汤森路透集团2011年提供),《自然》杂志的影响因子为36.101。影响因子是汤森路透集团(美国费城)提供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计算方法是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目的和范围
《自然》杂志每周发表经过完善同行评审的研究。《自然》杂志的编辑是基于论文的独创性、重要性、跨学科性、及时性、易理解性和结论性等方面作出决定。《自然》杂志同时也提供及时、具权威性和有深度的新闻,以及对科学、科学家和大众有影响力的专题和未来趋势分析。
《自然》杂志的使命
首先,通过迅速发表各科学领域的重大进展为科学家服务,并提供一个报告和讨论科学新闻和科学问题的论坛。其次,确保科学成果快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以使它们在学术研究、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自然》杂志的使命(original mission statement)最初发表于1869年11月11日。
《自然》杂志的历史 (History of the Journal Nature)
《自然》杂志的历史,包括特别委托文章、视频、大事记以及从1869年开始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让科学进入生活互动论坛。
自然奖项 (Nature Awards)
《自然》杂志目前支持两个奖项。一项是由《自然》杂志运营的“自然科学恩师奖”,用以奖励那些在指导年轻科学家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主要科学家。另外一项是由《自然》杂志支持的“艾本德欧洲青年研究者奖”,由一个独立的科学小组每年挑选一位年轻的科学家进行奖励。
《自然杂志》在网上或全国各地邮局(报刊发行站)都可以订阅。
《自然杂志》是一本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动态性相结合的综合刊物,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审定的,自然科学总论类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也是中国多种检索和光盘版的全文收录源刊物。
该刊设有特约专稿,科学时评,专题综述,科技进展,综合考察,科学人文,科学人物,自然科学史,探索与假说等栏目。
《自然杂志》的办刊宗旨,是介绍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和发展,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开展学术交流与争呜,以帮助读者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
小行星撞击地球以后,谁主宰未来还不一定,也许人类会与陨石坑冲击波里金属态氢离子聚合的烃混合形成石油。
到后来,也许会有某种生物像我们研究恐龙一样对待今天的生物形成的化石。
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无止境的破坏,对地球产生了深远且巨大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地球历史时代——人类世,其开端通常为18世纪末(蒸汽机被发明)。不过,随着这个词越来越普及,一部分科学家对此产生异议:气候变化、环境破坏真的能影响到地球吗?地球有那么脆弱吗?
目前,对于“人类世”这一概念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给时期命名的做法只是将问题的原因归咎于人类本身,而并没有真正让人们意识到我们身上肩负着的责任。“人类世”这一概念真的把握住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了么?它真的会在不远的未来变成现实么?一些科学家对此表示怀疑。(下图为全球污染指数)
整个地球拥有45.4亿年的历史,而11700年前的全新世标志着人类“扩散”的开端,这是个什么概念?用类比的办法来看,如果把地球诞生至今的时间比作24个小时,那人类仅仅在地球上存在了19秒而已!相比较于地球所经历的漫长岁月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人类真的能够影响到地球地质?人类的确对气候的变化产生了影响,但基于我们对地球时间跨度的了解,理应对“人类世”这样的概念保持警惕。
在大约六千六百万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绝事件(第五次),包括恐龙在内的大约四分之三的生物因此消失。研究表明其原因很可能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因为在这个时期的地质记录中,研究人员提取出了一层薄薄的独特的沉积物,其中包含小行星/彗星中富含的元素。
地质研究中那层薄薄彗星尘埃表明发生在那个时代的物种交替。这次大灭绝为以哺乳动物为主要生命形式的生物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就此迎来了所谓的新的生物时代。但是,从来没有人将这个时期成为“彗星世”,因为这是毫无意义的。小行星对地球的影响是单向且一次性的,它为另一种生物的繁衍创造了客观条件,并就此延续了数千万年。
那么类比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我们能否将今天这一时期命名为“人类世”呢?就算人类带来的影响仍在持续,但如果我们带来的改变在漫长时间背景下只是十分短暂的现象呢?工业化加速了地球有限资源的消耗,再加上前所未有的环境破坏,这从根本上限制了人类长期发展的可能性。就像美国作家约翰·迈克尔所言,即便所有工业的发展时间累加在一起,对于地球而言也只是沧海一粟,对人类而言则是短暂的“自我终结”,一个时代的过渡而已。
对地球来说,所谓“人类世”的遗产可能就像那岩石中薄薄的一层彗星尘埃一样,不痛不痒。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极强的生物,人类有可能会在遥远的未来找到生存和继续发展的新生态环境。但对于一个星球来说,人类永远不会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人类正走向“灭亡”。
在遥远的未来,地球将继续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它并不在意人类的“降临”和“离开”。对于漫长的地球岁月而言,人类的历史实在太过渺小。自然和生命本身才是我们理应敬畏和尊重的东西,这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的法宝。而非像以“人类世”这样傲慢又自大的名词来自居。
对自然满怀敬畏之情本是人类的天性,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似乎这种宝贵的品质渐渐消散。从深层意义上来讲,人性——似乎十分可怕,但这也或许是一种对人类天性的解放。如果人类可以拥有漫长而遥远的未来,那时的我们应该学会如何与其他生物相互依存,共享大自然。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明白地球、自然和生态对于人类的意义,地球不需要人类去保护,我们要保护的是自己。正如已故的环境哲学家瓦尔·普鲁姆德曾警告人类:我们若用另一种方式(破坏)和自然共处,人类将没有明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自然杂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自然杂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